close

「僻靜處」-第一次看到這個詞,是在某介紹大天使的網站上看到的。作者說每位大天使都有自己的僻靜處,祂們會呆在那兒辦公或遊玩,是屬於大天使們自己的天地。

 

基本上這個寫法,就我的推測應該是翻譯來的。因為我們很少聽到有人這麼表達,僻靜形容的是「某處的氛圍很寧靜」,所以這個詞比較常見的用法是:「這個地方真是僻靜」,然後把主詞換成任何你想形容的地點。

 

但綜觀該網頁上的描述,「僻靜處」指得是一個屬於「主體」的地方。在那裡你可以暫時丟開所有,只是享受寧靜。不論是煩人公事、老是問你何時結婚生子,原意是關心但問久了卻變成壓力之親朋好友、以及大小瑣事積累而成的重擔,在這個「僻靜處」, You can just be yourself

 

過去近六年的廣告生涯,我最重要的工作除了「想」,就是「講」。先「想」,再對客戶和團隊「講」。這如果是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做,是種享受,但若目標侷限在某物、你又被要求必須很有創意但不能天馬行空,順道再加上明天或後天下班前就得提企劃案,這就不是享受。

 

88-0所言,廣告是一個很好榨乾腦漿的工作。每一週結束,乾的不只是腦漿,還有熱情。

 

如果熱情完全歸零還好辦,麻煩的是熱情不高不低,總覺得還可以做些什麼,卻又無力做些什麼。當你有這種感覺時,找個「僻靜處」待一會,可能是個有效的解決方式。

 

從台北市開始,東到花蓮,台灣我一共有五個僻靜處。人說狡兔三窟,但身為愛衝又很容易沒電的牡羊女,比一般兔子多個二窟也挺正常。

 

而這還只是在台灣。

 

我另有三處在日本:京都上賀茂神社、京都鴨川、京都貴船神社。

 

和在台灣不同,在台灣我的僻靜處是咖啡館和海,或是看得到海的咖啡館。而在京都我的僻靜處是古老地神社、非常古老地神社及深山。

 

話說回來,有位同事曾問我:「為什麼妳只去日本玩?」

 

每個國家對我而言都有不同的功用。歐美太遠也太貴,雖然很美,但如果要在那「挖」一窟(而且我已經想好,要在威尼斯或奧地利),那成本對現在的我有點高。

 

東南亞則是因為我實在怕熱,雖然長灘的白砂看似是個好選擇,但又怕熱又會暈船的我,只怕在前往那之前,就得先被好好折騰一番,沒得到寧靜反先累個半死。

 

韓國和香港被我歸類為功能導向,當我需要「食療」或「購物療」時,那將會是不二之選。

 

因此我的僻靜處就只剩下日本,而且必須是人煙較少之處,而非東京或大阪那樣的大都會。

 

如前面所述,即便再怎樣喜愛跟人互動或思考,在現實摧殘下,也會有幾天完全不想講話,只想回到自己的世界,好好把被弄地亂七八糟的腦袋打掃打掃。

 

於是近年來我幾乎每年去一次日本,目的地就是上面提到之「僻靜處」,最誇張的頻率是一年二次。但也許有人會問,出國玩這麼歡樂,又怎能算是得到「僻靜」?

 

解答是,我通常都一個人旅行。

 

拜多年研讀日本動漫之賜,我的日文表達還算流暢,因此一人到日本旅行對我而言不成問題。也因為我不太在意住宿,嚴格來說只要乾淨即可,所以我也不跟旅行社的機+酒,通常是住Guest House 或民宿。

 

單人旅行有很多趣味,即便大家對我的說法抱持懷疑,覺得那是因為我可以以日文溝通之故。但我必須說:其實我每回出去旅行,除了刻意搭訕、問路或點餐,並不太需要講話。因此也可說單人的旅行是一場「沉默之旅」。

 

因此老媽說了:單人旅行很無聊,一定不好玩。

接著孝順如我便在心裡偷偷說:只有單人旅行才能治癒我。

 

唯有花點時間和自己相處,才能把思考重心從從別人身上移回自己,思考自己是否有不足、是否犯了錯、該補充什麼、我在走的路是否偏離初衷、與誰的關係是否需要調整等等。

 

單人旅行時,你配合的是自己的步伐,交談的對象是自己,看的是自己的心。

 

21世紀的步伐實在太快。

快到今天還被掛在嘴上的道理,到明天可能就不適用。如果只是一昧被世界拽著走,我們仍會前進,但我們將不知道自己會前往何處。

 

而我需要知道自己會前往何處。

 

所以每年一次的僻靜處之旅,不但是我的堅持,也是享受。

 

在僻靜處調慢生活步調、放慢腦袋轉速,把視線從望外轉回凝視自己。有時你會發現原來不知不覺中,背負了這麼多不該背負的東西,煩惱了這麼多不值得煩惱的東西。

 

因此我建議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自己的僻靜處。

 

找一個屬於你的僻靜處,和自己獨處吧。不要告訴任何人那在哪,那是你和你的秘密城堡。

 

藉由這樣的獨處,你會發現自己更有面對未來的力量,更有看清楚未來道路的眼光。試試看吧。

 

寫於No.3僻靜處@台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夜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