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前陣子跟朋友談一件很有趣的事:從Digital agency出來的人,究竟是行銷人?還是廣告人?

在與朋友談論這議題之前,我一直自詡為行銷人。
直到說完我們的工作方式,朋友說:你們根本就是廣告人才對啊!

 

行銷?廣告?真的這麼不一樣?

 

不可否認的,廣告是一種行銷手法。

所謂「一種」的定義是,有很多種手法,其中一種稱做廣告。

廣告是感性的。大部分不去做什麼4P或swot分析,這些資料很多時候出現在客戶的Brief之中。
對廣告人來說,最核心的部分是「人」。是心,是情感和生活細節的洞察。


這廣告如何讓TA會「好奇」?
這廣告如何讓TA有「共鳴」?
這廣告如何讓TA覺得「感動」?
這廣告如何讓TA想要「分享」?時至今,這廣告如何讓TA「參與」,成為品牌活動的一份子,成為主流。

 

已經不想看廣告,根本不想看品牌說自己有多好,網友評價明明就很爛。
想知道品牌怎麼帶給我的生活更好的體驗,
想藉品牌的手和他一起說我的故事,當我的故事成為品牌資產之一,於是我對這牌子產生了感情,
我成為他的傳播渠道,和品牌一起的回憶越多,故事越多,品牌對我就越重要。也就是,效益越大。


這些都是廣告。

 

那行銷是什麼?

我並非相關科系出身,只能就我淺薄地認知,知道大概有:
分析4P,繪製使用者輪廓,調查目標族群行為,調查目標市場趨勢...理性與邏輯,數字與證據。

不過細看其中最重要的幾環,其實都是扣在針對使用者的研究上。
畢竟大家都了解,不懂你的顧客,你怎麼叫他來買你的商品?

 

這邊就有一個很弔詭的重疊發生。

如諸位所知,情感行銷,是現在品牌行銷的主軸。

做廣告最重視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,情感體驗,情感渴望,消費者情感與品牌訴求的交叉。
在做情感行銷時,以上的點,再重複一次。

那麼,同樣在做這些事情的人,該如何定義他們是廣告人?還是行銷人?

前文提到數字和證據,這些品牌手上的資料,多半是委託專業調查公司達成。 
而某位國際創意大師曾告訴我:

「我從不相信調查報告」
「調查報告只能反映過去的事,但你要解決的是現在的問題,要創造的價值則在未來。」
「事實上,人們很少在調查問卷裡說真話。理由太多了。」
「在問卷調查中,有時人們選某個答案只因為這看起來比較酷,符合他們理想中的樣子。但並不能反映他們的真實需求。」
「所以我從不看調查報告」


廣告創意界的盛事:坎城國際創意節,Spike Asia亞洲創意節。
在這兩大盛會裡,不只談廣告,甚至也談行銷趨勢。
Earned Media,COntent Marketing...這些很多都是在這些創意盛事中,眾人將現象集合歸納後,加以命名而成。

所謂廣告與行銷中間的界線,已經模糊到看不清。

 

其實原本只是個簡單的問題:妳是廣告人?還是行銷人?

我可能兩者都是,也兩者都不夠格是。

如我所得到的啟發:重點不是去定義過去的你是什麼,而是未來的你想成為什麼。
而我不想成被這些名詞框架綁住。


我想做最能體察人心的那種人。

 

在工作上,在生活上,都能帶給人感動。

 

It's all about psychology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夜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